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憤怒的菩薩》讀後小感

《憤怒的菩薩》一書是由日籍台裔作家陳舜臣所著作,而這本書在陳舜臣眾多的著作中是唯一一部以戰後台灣為背景的長篇推理小說,也因此讓我們多少可以得知當時的「在日外國人」回到台灣的處境,更可以稍稍理解到戰後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問題。

而也因為描寫到戰後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問題以及當時的生活環境,公視也在日前決定翻拍成電視劇,雖然多少有點改動,但所要探討的問題,還是一樣的。

故事從戰後「在日外國人」在日本被「遣返」回台灣開始,故事主角楊輝銘在初回到台灣時,便陷入了想當一個好的「中國人」的想法中,但諷刺的是,主角並不知道何謂「中國人」,也不知自己要變成什麼樣的人,而我想,這大概也是一直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心聲吧。「狗去豬來」一詞,便清楚描繪出對日本人及中國人都沒什麼好感的心境,但主角這時仍是處於徬徨中,或許這也是當時戰後普遍的反應也說不定?

而當故事前進到已經死亡的林景維回來時,探討的問題又變為所謂的「漢奸」是謂何物,林景維的父親因林景維在被日本統治時前往中國,因此被當為抗日分子的家庭而積極參與皇民化運動避免殺身之禍,但沒料到當日本戰敗後,又變成所謂的「漢奸」,身分轉變的劇烈,恐怕也是當初生活在台灣上的人,所料未及的事吧

「漢奸」身分的轉變與「在日外國人」的身分轉變其實都是一樣的,都只是時代變化下的必然產物,但對於一直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而言,就是一件讓人心累的事了

而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主角的周遭就這樣發生了幾起殺人案件,雖看似只是偶發事件,但其實背後都跟這「時代產物」有著緊密不可分的關係;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因為害怕自己被當作「漢奸」,而選擇殺人滅口,或許這也是時代變遷下,為了存活下來的人們所選擇做出的可嘆決定吧

故事的最後,由三個不同身分的人做出同樣的推理指出犯人是誰,是否也代表著人們理解到這是在時代變遷下,即使是不同立場的人也會做的最有可能的事呢?

不管答案為何,在書中「狗去豬來」的表示下,也許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會危害到自己生命,所作出的事都會是一樣的;而位於上位統治階層的人也是以一樣的眼光看待台灣,也就跟書中所暗示的一般,王少將的背影與緒方大佐的如此相似,說不定也是在默默地諷刺這點吧

還有就書名《憤怒的菩薩》來說,其實我看完還是不知道菩薩為何憤怒,或許就跟書後評論一般,是以憤怒的顏色來希冀人們能自我改過、不重蹈覆轍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