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告白》讀後小感

《告白》一書是日本女性作家湊佳苗的知名作品,同時亦為湊佳苗的出道作,內容則是描寫一位女性教師為報復殺害她女兒的學生而做的報復計畫,如何在兇手及相關人士心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而書中則是以「神職者」、「殉教者」、「慈愛者」、「求道者」、「信奉者」、「傳道者」的形式,分別說明了相關人士的內心告白

各種相關人士的內心告白,讓大家能了解到每個人的內心在想什麼,並不會因其他人的轉述而讓事實有所偏差,而這也算是這本小說的最大特色

再加上少年犯罪、愛滋歧視、家庭教育、復仇等題材讓這本書獲得很大的關注,我想能得到當年的本屋大賞第一名也是因為這樣吧

一開始的開頭,在普通不過的導師訓話,然而隨著漸漸深入的自我告白,慢慢地讓讀者瞭解了所發生的故事,以及身為一位母親最真實的情感,並且流露出最強烈的愛 ─ 即對兇手的復仇。

沒有狂亂的暴力、亦無粗鄙的情緒發言,冷靜地執行復仇行動讓這位角色留給大家極深刻的印象;但小說中並沒有過多著墨於森口悠子老師是如何完成接下來的復仇計畫,因為比親自動手更恐怖的復仇便是 ─ 藉由群眾的壓力,讓犯罪者失去正常的人生、奪去他們重視的東西。

如此令人不寒而慄的復仇計畫,簡直可說是比直接讓他們死亡還更要讓他們感到痛苦,而我想,這恐怕就是森口老師所要讓他們體會到的失去摯愛的痛吧

而書中由不同人所說出的告白,也透露了這個病態社會的種種問題,但也間接促成了復仇計畫,愛滋歧視、校園霸凌、犯罪者害怕被制裁的心態、溺愛小孩的母親、過度自我感覺良好的熱血教師等,無一不讓這個復仇計畫順利完成

但看完之後又會覺得,利用這樣的病態來完成復仇實在是一件極為毛骨悚然的事,一方面是因為病態社會太實際,在現實中也屢見不鮮,也因此知道這樣的病態有多可怕;而另一方面則是利用這樣的病態社會達成的復仇,雖說復仇本就含有負面涵義,但透過病態社會所達成的復仇則更加為人所懼,這表示了復仇者本身已對兇手達到恨之入骨的境地,而且某方面來說復仇者其實也在做著如凶手一般的事了

只是奇怪的是,心裡卻又會對這樣的復仇行為感到理解,知道復仇的人是為了讓兇手明白同樣的痛苦才會做出等同於凶手一般的事。如此的矛盾,也帶給讀者們極大的省思,更讓人窺看到了心照不宣的人性的黑暗面

這本書能獲得本屋大賞,或許還有這層原因在吧

沒有留言: